工作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 / 工作动态 / 正文

九江学院服务“富裕江西”建设纪实:发挥高校智力与学科优势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——九江学院“136”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探索

更新时间: 2022-12-25 点击次数:


【服务“六个江西”建设系列报道二】


 

一、建设背景


近年来,九江学院以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,立足地方、面向行业,积极调整学科专业,主动对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不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,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能力,推进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,在服务地方中焕发生机。


自2015以来,根据省委统一部署安排,九江学院定点帮扶武宁县官莲乡东山村和鲁溪镇双新村。作为九江市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院校,学院坚持发挥智力资源和学科专业优势,力促高校科教资源优势与地方自然资源优势深度融合,着力推进教学科研成果转化,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,成效显著。


二、建设思路


(一)搭建平台,谱写服务地方发展新篇章。坚持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,转到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上来,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,全力推进校地、校企合作,探索服务地方的有效途径。


(二)聚焦发展,构建服务地方发展新格局。不断完善科研平台,凝练科研方向,以“双一流”建设为引领,构建高水平应用型科研平台群,组建乡村振兴研究院等科研机构,将研究方向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。


(三)发挥优势,精准对接地方发展新需求。学校选派博士服务团开展产业技术支持,服务产业发展,努力实现产教、校企、科教的深度融合,当好引领产业、区域发展的“先锋队”和“领头雁”,奋力书写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。


三、实施路径


主要以“136”模式助力乡村振兴,探索可复制、可推广的高校帮扶范式。


(一)围绕“作示范、勇争先”这一目标定位,实现高校帮扶由点到面的延伸


学校主动从东山村、双新村现有资源入手,以“旅游+产业+高校帮扶”为主要突破口,以村致富能手为引领带动全村致富。


组织博士团为东山村制定旅游规划


创新扶贫模式开展校友扶贫


组织博士到村开展“百场党史宣讲”活动


一是深入调研。为挖掘资源优势,先后选派了6人担任驻村工作队,工作队先后召开了20多场调研座谈会,分析帮扶村实际情况,确定发展路径和主要对策。


二是确定构想。在组织专家、博士团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,提出了将东山村打造成为“庐山西海滨湖第一村”、双新村打造“高山第一村”的构想。两个村均纳入九江市乡村振兴示范村。


三是签订协议学校与武宁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,协议涉及产业发展、乡风文明、乡村治理、志愿服务、人才服务等方面。


(二)抓好三项制度,实现高校帮扶由“被动”到“主动”的转变


一是抓好定期走访制度。学校党委多次专题研究部署精准扶贫、乡村振兴工作,要求各二级单位每学期至少定期走访不少于5次,各级党委负责同志到村走访每半年不少于3次,帮扶干部不少于5次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先后有310名处级以上干部开展各类走访2100余次。


九江学院党委书记赵伟到基地调研产业帮扶


九江学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陈小林到东山村调研乡村振兴工作


九江学院党委副书记魏立平向东山村村民赠送党史书籍


乡党委书记刘东昌、乡长张来到九江学院赠送锦旗


帮扶干部与村民合影留念


帮扶干部与脱贫户一一道别


帮扶干部与脱贫户共吃同心宴


二是抓好帮困协调制度。结合村情户情制定了帮扶计划,列出了帮扶台账,做到了“一户一台账”。同时要求各二级单位积极争取政策,通过多种渠道帮助贫困户家庭,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。


每年开展消费帮扶活动


三是抓好长效管理制度。改变以往单一的阶段性或节日性捐助形式,进一步引导和帮助帮扶对象逐步提高生产自救能力,形成一个长效、稳定的脱贫机制,帮扶每户实现每年增收近万元。


(三)落实六项帮扶举措,实现高校帮扶由“输血型”向“造血型”的提升


学校与武宁县签订了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,协议覆盖六项举措,多个层次,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事业。


一是产业帮扶。依托新农村旅游发展,支持和鼓励特困户开展特色产品种养殖、特色餐饮经营,帮助提高市场经营能力。发展530亩的传统果木业、510亩的现代果蔬业和1000余亩的康养文旅业,助力东山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负债4000元增长到2022年82.3万元,双新村集体经济从2020年的10万元到2021年的26.5万元,今年有望突破50万元。


二是就业帮扶。整合各类资源,促进就业与再就业。组织开展了免费的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10余场,培训人员155人。主动协调社会资源,深入用工单位及企业宣传发动,为当地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,仅东山村就为西海服务区输送劳动力共134人。


三是项目帮扶。着力在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及饮水安全上下功夫,先后改造危房54栋、改善生活用水406户,改造公路9.8公里,贫困村实现四个全覆盖:东山村投入700余万元实现新农村建设全覆盖;投入240万元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;实现“七改三网”基础工程全覆盖;实现脱贫户入股合作社、户户有分红全覆盖。


四是教育帮扶。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,在青年团员中开展“对贫困对象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辅导”志愿服务活动,每年组织近百名大学生到村开展暑期科技文化卫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近年来,学校为东山村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近500万元。


组织开展捐资助学活动


连续六年举办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


五是医疗帮扶。学校附属医院组织了8个科室的13名专家、博士团每年到当地举办1-2场大型义诊和送医送药活动。疫情期间,学校在自身防控工作任务繁重的前提下,支援了双新村4000个口罩、15把额温枪、30瓶免洗洗手液、200公斤酒精和84消毒液等一批防疫物资用于抗击疫情。


每年组织开展1-2场送医送药和专家问诊活动


六是保障“一对一”帮扶。组织了下属21个二级单位开展结对帮扶,每单位每年帮扶资金不少于1万元,全年走访次数不少于5次。截止目前,各二级单位投入项目资金近百万,协调解决民生实事210个,得到群众一致好评。组织全校教职工大力开展消费帮扶,采购东山村、双新村特色农副产品,实现消费帮扶210多万元。今年,学校举办“慈善一日捐”活动,共募集捐款36.7万元,全部用于双新村慰问困难群众和助力乡村振兴。


为参与“一对一”帮扶的21个二级单位赠送锦旗


四、主要成效


一是学校先后荣获省市先进集体。九江学院帮扶武宁县在省派单位考核中连续两次考评等次为“优”、荣获江西省省派单位帮扶先进集体、九江市事业单位脱贫攻坚嘉奖单位。



二是帮扶干部成立全国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典型。我校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谭翊泉,坚持扶贫九年、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六年,他每天吃住在村,行走在田间地头,坚持每季度驻村不少于70天,全年驻村300天以上。因工作表现优异,2018年、2021年两次被全村党员全票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。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、中国青年五四奖章、中国好人、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、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十多项重大荣誉。


三是社会反响强烈。九江学院帮扶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。先后被中央电视台、人民日报、江西电视台、中国教育报、江西日报、大江网、江西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报道310余次。最近,中央电视台“朝闻天下”栏目用6分37秒,报道了谭翊泉的先进事迹。


四是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更强。136模式助力东山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、全国文明村镇、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华丽转身,助力双新村成为九江市乡村振兴示范村。